关于绅士,你知道多少?
发布时间: 2014-12-06 浏览次数: 4131

关于绅士,你知道多少?

——英国高端礼仪课程在中国走俏


说到绅士,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英国。得体的英式礼仪和讲究的穿着成为英国绅士的标志。随着电视剧《唐顿庄园》的热播,英伦绅士的形象也愈发深入人心。绅士风度是西方公众,特别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基本礼仪规范。近年来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让中国人也感受到了国际交往中东西文化存在的显著差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人开始对西方高端礼仪感兴趣,认为传统的英式礼仪是任何社交场合的通行证。这样一个群体的出现也促进了文化礼仪市场的产生。CNN本月20日发表一篇文章称,如今中国富人已不满足于看起来得体,他们还花大价钱努力学会让自己一言一行也得体。中国富人对高端礼仪的重视让高端礼仪课程的市场逐渐形成。

点击查看原图


高端礼仪课程的出现


英国礼仪公司SEATTON便是众多高端定位的礼仪公司之一,他们通过私人课程或小型沙龙的形式对客户进行全面的礼仪培训,从穿着礼仪、商务礼仪、宴会礼仪,到如何自我介绍及在正式晚宴正确使用刀叉,使客户能够优雅自信地面对各种社交场合。该公司总经理JamesHebbert对媒体表示,“过去中国富人都买名牌来彰显地位,如今他们开始学习知识以凸显不同。”


该公司提供全面的礼仪课程产品,几乎涵盖了社交场合的方方面面。宴会礼仪课程教授餐桌礼仪及行为准则,训练客户在乡村庄园的正式宴会,餐厅用餐,和非正式的私人宴会中的社交礼仪。商务与旅行礼仪课程教授商务礼仪必备知识与技巧,让客户能够做好充分准备,展现个人的良好形象,让客户能够在国内国际各种商务场合中游刃有余。课程内容包括:准备、进行和会议跟进、着装及个人形象,以及人际沟通技巧及文化差异。男士着装课程为客户介绍不同场合着装的标准,最新的时尚以及穿着特定服装的举止要求。客户还将会了解不同服装的历史并有机会与这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与着装课程一同受到关注的还有该公司带来的英国高档服饰品牌,从小小的袖扣到高级手工定制成衣都带着皇家御用头衔,品质上乘,价格不菲。SEATTON公司还推出了为个人定制的专属课程,如皇家赛马会,赛船会,歌剧音乐节等特殊场合。Hebbert到中国各地教授客户如何正确握手、打领带、用餐具、进行眼神交流并挑选不同场合的着装。当谈及礼仪课程之所以大受追捧的原因时他说道:“很多人,尤其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不希望做生意或赴西方度假时丢面子。”

 

英国绅士文化的发展历程


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也是英国社会各阶层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爱德华▪伯曼在《像绅士一样生活》中介绍了绅士文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斯蒂威尔指出,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当时国王亨利五世颁布了一道法规:在上诉或控告的过程中,都需要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在骑士和男爵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那些有头衔的兄弟姐妹。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首次出现了“绅士”一词。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绅士被解释为:“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工作的人”这一时期地位高的绅士需要佩戴盾形徽章以证明其血统。亨利八世时期,绅士用来指称上层人士和贵族。到了十六世纪,绅士的定义中开始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如土地,财富,及个人追求,更接近于现代的,非军事的绅士概念。另一方面,有关绅士不应该工作的思想也开始逐渐扩散。到了十八世纪,绅士的含义有了新的变化。1710年,爱尔兰作家、政治家理查德·斯蒂尔在当时著名的Tatler杂志上撰文写道:“朝臣、商人以及学者都应该有权拥有绅士称号,绅士的称号从来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是取决于他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19世纪绅士的内涵——绅士是有职业的人,他们服务于城市和国家——的起源。17世纪的内战,标志着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从中世纪晚期过渡到现代早期,“上流社会”代表了比17世纪更为伟大的社会凝聚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上流社会”及其机构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得到了发展,绅士开始扮演关键角色。19世纪以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血统、所佩戴的徽章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是绅士,而是根据他的行为举止,与今天的界定非常相近。绅士的这个新定义很快风靡全球,它鲜明反映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至1901年在位,六七十年间大英帝国臻至极盛:工业发展,经济进步,而新兴的绅士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文学作品、电影和漫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拎一把雨伞的绅士形象。

 



绅士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现代意义


CNN本月一篇名为《英国礼仪公司中国富人圈流行高端礼仪课》的文章称,随着国际往来日益频繁,商业不断扩张,中国人对西式教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中国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已经不满足于满身奢侈品,而是纷纷寻找礼仪专家帮助自身提升生活品味。除了Seatton这样为商务人士提供礼仪着装课程的学校之外,开设女主人课程和淑媛课程的女子礼仪精修学校以及为打算出国读书的学生开设一系列礼仪形象课程的机构也层出不穷。这些旨在培养绅士风度与淑女气质的礼仪课程也因为其高收费成为了都市新富们专属课程。

事实上,起源于英国的绅士风度并不仅仅体现在在得体的礼仪和着装,它丰富的内在精神也很值得探究。作为一种价值载体,绅士的含义在不断变化。早期的绅士价值体现的是强调等级与责任的骑士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绅士精神的核心渐渐形成——“清澈的悟性,公正的理性,稳健的判断和广博的知识”。绅士精神的现代意义包含“骑士般的勇气,服务公众的道德意识和建立于坚定沉着基础上的沉默性格,以及即使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也永远不变的谦恭礼貌。他们用体育比赛的精神来对待人生,追求公正务实。塞缪尔▪斯迈尔斯在《性格》中这样描述绅士:“绅士生来所受的教育就是,无论他拥有了世界上多少财富,都会感到自己必须与他人分享,未能以适当回报社会,他就不会心安理得地享用别人提供的饮食、衣服和服务。”


绅士还是君子?


Seatton礼仪公司推介的服饰品牌一样,很多高端服饰都与“绅士”,“皇家”,“奢华”等字眼划上等号。仿佛只有着装精致才够格做一位绅士。在梁文道看来,这处处标榜奢华,崇尚贵族生活的风气却正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他在文章《奢华与教养》中谈到了这个现象:“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字眼啊,这个词才是品味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味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不难发现,儒家历来推崇的君子风范与绅士风度这一“舶来词”在内在精神上是有契合之处的。

以能力和教养为支撑的责任感和是非感可以说是中西方共同的追求。同样强调自省,礼仪的君子精神似乎在现今全球化的热潮中被淡忘了。回看中国历史,中国传统的乡绅阶级对地方性公益事务和政策监督有着他们特有的角色和责任感。儒家思想对于君子品德的要求更高。《论语▪宪问》中孔子对君子的品德进行了描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的“仁”是儒家对道德的最高要求,因此冯友兰认为“仁”也可以翻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值得玩味的是,绅士这一“舶来词”被格外推崇,品味与教养都与之相关,而“君子”却被很多人视为内涵模糊,没有生命力的古老词汇。无论是追求绅士风度还是君子风范,外在的着装礼仪似乎还只是很浅层的努力,其丰富的内涵却是更值得我们去努力挖掘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乌玉红供稿)


中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