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顿邮报》:这个中国村庄只剩一个孩子
发布时间: 2014-12-22 浏览次数: 274

中国陕西省“留守村”大平村,村里只剩下一名儿童——七个月大的男婴。

  “大平——一个深藏在中国西北部山区之中的村落,目前只有20多位村民,其中不少都已上了年纪。”121日,美国《赫芬顿邮报》下属的《世界邮报》发表文章,关注中国陕西省一个“留守村”。

  “这里并非一向如此人烟稀少,但时下这些村民的儿女多已迁到城里工作,孙儿孙女则外出就读。”村领导告诉记者,由于生源不足,大平的唯一一所学校已于20年前关闭。目前村里只剩下一名儿童——七个月大的男婴。

  文章称,在大平,天色湛蓝,空气清新,这同距此最近的大城市——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山之后仅需两个半小时便能到达西安。

  11月底,一位名叫齐小江(音)的村民让记者进了家门。齐小江今年47岁,是那里最年轻的村民之一。他表示也想像其他人那样迁入城中,然而他必须留下照顾高血压的妻子。他说,年老的村民更愿意留在山里,因为山里空气好。

齐小江在自家起居室里,手中拿着收集来的草药。

齐小江的妻子,47岁的张云(音)在卧室中。

  但齐小江说,也许不久后,大平村余下的村民也将在政府的援助之下迁离此地,搬迁时间要等政府通知。他把搬迁看做一桩好事,因为大一些的城镇里会有学校,会有更好的医疗服务。

村里的一间户外公共厕所。

  齐小江说道:“这里生活很艰难。”村中没有自来水,他只能到溪流中取水。他靠在山里采集中草药为生,这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希望能在城里另找一份工作。“什么活儿都行。”他笑着说,“我什么都能做。”

村党支部书记邓成明(音)(左)和村长陈福军(音)(右)本文摄影:KathleenMiles/《世界邮报》

  39岁的邓成明是大平村党支部书记。他并不住在村里,但他在此长大。他说,政府预计将于明年完成帮助村民搬迁的计划。

  邓成明告诉记者,届时村民也有权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留下。目前政府为村里提供食品,因为村民种植的卷心菜、玉米和草药并不足以糊口。

  37岁的村委会主任陈福军一直住在大平村,但他说,他希望能搬到一座大一点的城镇。

  文章称,大平村村民逐渐搬空,这只是中国几十年来农村人口大批进城的缩影。20世纪80年代初,80%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农村,而目前,这一数字已降至46%

  文章称,国家政策推动了这一进程的加速。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计划于2020年前,再实现1亿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这项政策旨在创造更多的城镇消费者,以求通过内需刺激经济缓慢增长,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性。有关部门表示,他们计划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医疗服务、养老保障和失业救济,目前这些方面的条件还很有限。

  “许多农民工都乐于迁到城里,以此脱离贫困,去追求‘中国梦’。”文章写道。

  “至于大平村的村民们,他们期待着搬到远离大山的城镇中去。除去那名婴儿以外,他们每个人都将带走关于这个村落的回忆。”


  (徐晓星编译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为报道提供帮助)来自澎湃新闻thepaper.cn

中心新闻